🔍 主流醫學對失眠的理解與處置存在哪些問題?
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一個現象:醫界找不到失眠的明確成因,卻早已將失眠病理化,直接列入診斷項目,給藥、治療、進行所謂的認知行為治療。但問題是——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失眠。
這是一個邏輯上的嚴重斷裂點。當一個現象的成因尚未釐清時,醫療體系卻已經將其納入「疾病分類」,這不只是預設立場,而是跳過了因果確認、直接啟動介入的危險操作。
- 醫學該依循的是 「病因 → 診斷 → 處置」 的推理流程;
- 但在失眠的處理上,卻常常是 「症狀 → 疾病命名 → 藥物介入」,中間缺乏完整的因果建模。
這代表什麼?代表醫學對失眠的處理,其實是先驗地把「無法入睡」當作病態,再強行套入治療邏輯,而非真正去探討「為何失眠發生、發生條件為何、是否為訊號失誤而非器官病變」。
同時,失眠的人口不減反增。輕微、中度、長期、偶發型失眠,幾乎成為現代人的通病。這代表一件事:醫療的方向可能錯了。
這是一個結果導向的邏輯驗證方式:
若處置手段正確,長期介入後應看到整體症狀下降;若處置手段錯誤,即便資源投入再多,結果仍不改善。
根據各國公共衛生統計,失眠比例在過去 50 年中並未下降,反而逐年攀升,甚至形成龐大的「安眠藥依賴群體」與「失眠焦慮族」。這正是結構性失誤的徵兆。
這也暗示:
- 現行醫療並非在處理失眠本身,而是在消除失眠帶來的不適;
- 症狀緩解 ≠ 問題解決,反而可能因錯誤方向加深依賴與誤解。
這不是醫療的進步,而是醫療的結構性錯置:從尋找成因轉向管理現象,結果是,整個社會被誤導去「適應失眠」而非「理解失眠」。
更諷刺的是,醫界鼓勵的仰睡,竟然可能是造成失眠的真正元兇。仰睡不只是導致失眠的幫兇,它還有嚴重副作用,包括壓迫呼吸道、干擾神經系統,甚至提高窒息與猝死的風險! 這不是反演化論嗎?我們需要睡眠來維持生命,卻可能因為「失眠」而提升死亡風險,這在邏輯上完全說不通。
在未經驗證姿勢是否「生理姿勢正確」的前提下,醫界卻普遍提倡仰睡,甚至以安全、健康、可監控(嬰兒)為由,將其包裝為「最佳睡姿」。這種做法無視幾個基本問題:
- 仰睡容易造成舌根後墜與呼吸道狹窄;
- 睡眠期間副交感神經主導,肌肉張力下降,仰躺更容易誘發呼吸中斷;
- 對某些族群(如嬰兒、高齡、肥胖者),仰睡可能導致窒息風險升高。
這代表醫界的預設安全模型,忽略了演化與本能行為的生理依據,反而將人推入一種不符合身體本能的狀態,卻不斷合理化這種做法。這不是醫學,而是「標準化製造的安全幻覺」。
不論是對嬰兒還是成年人,仰睡都極其不自然。對嬰兒來說,這是人為干預、違反本能。仰睡的照護難度高,實際上可能傷害嬰兒健康。過去那些指控趴睡會導致猝死的研究,筆者認為研究方法論上有嚴重問題。此外,如果依照這樣的邏輯繼續推論下去,最後可能會得出「嬰兒有自殺傾向」這種荒謬的結論,這不只是學術問題,更牽涉到道德與法律風險。
現代醫療對嬰兒猝死症(SIDS)的解釋中,曾有一段時間將「趴睡」視為風險因素,但這些研究常常存在下列問題:
- 研究設計未排除共變因(如環境溫度、床墊材質、他人壓迫);
- 統計數據來源分布不均、地區差異大;
- 倫理規避導致樣本難以隨機控制,造成結果外推失真。
更離譜的是,若將「趴睡=死亡風險」無限上綱,則代表那些自然趴睡的嬰兒「自願尋死」,這種推論本身已經違反基本邏輯與倫理原則,更是劇烈的衝突演化論! ——演化論下,嬰兒行為是純粹本能,不可能具備死亡意圖。
錯誤的科學推論若持續被制度支持,不只傷害個體,還會形成系統性偏見與政策謬誤。
成年人仰睡的普及,其實是文化與媒體共同建構出來的結果,與人類物種的演化選擇無關。相反地,從嬰兒本能性趴睡開始,到成年人持續趴睡,這條路線非常自然,也不需要額外解釋——這正是演化的語言。
所謂的「正躺是文明睡姿」、「趴睡是危險睡姿」這類觀念,多半源於下列非科學因素:
- 傳統床鋪設計的廣告印象;
- 攝影、戲劇、圖畫及小說等,視覺引導的價值觀確立;
- 照護制度(如嬰兒床)的監控需求;
- 被動接受衛教訊息的醫療文化。
這些社會建構,逐步讓人類遠離原始本能,甚至將本能視為異常。反觀「嬰兒自發趴睡 → 成年人仍保留趴睡習慣」,這條路線根本不需要說明,因為它是演化留下的默默運行機制。
真正的科學應該從動物本能出發,而不是反過來矯正本能、壓抑本能、甚至扭曲本能。
🧩 總結:
主流醫學對失眠的處理,從病理假設、姿勢干預、症狀分類到行為矯正,整體上已嚴重偏離動物本能的生理演化脈絡,且未能產生有效成果。
若不從根本重新審視睡眠機制,而繼續病理化、藥物化、標準化地對待睡眠,人類將無法走出這場「失眠海嘯」的困境。
所以筆者透過邏輯論證提出:「姿勢假說」與「訊號解碼模型」,來替這場錯誤導向的醫療系統,提供一個邏輯封閉、演化一致、操作簡單的替代解釋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