🧠 睡眠本能理論的核心主張
整個理論的出發點,是從嬰兒的動物本能開始。
人類在出生的那一刻,尚未被語言、文化、制度與教條所制約,那才是最貼近物種本能的狀態。任何企圖理解人類根本行為的理論,若無法從嬰兒的生理與動作出發,幾乎都站不住腳。
而「睡眠」——這項幾乎涵蓋生命全週期的行為,若真是本能,應該從嬰兒身上就能找到最原始、最無干擾的證據。
根據「反人為干預論」與「嬰兒本能選擇」這兩個前提,嬰兒理所當然非常適合趴睡。
所謂的「仰睡」並非自然結果,而是近代照護者基於安全焦慮、可視性管理與責任迴避所施加的人為設計。這種設計不是出於演化,而是出於制度。
反觀趴睡,不需教導,不需訓練,嬰兒自然就會進入伏地姿態。這種動作有幾個重要特徵:
- 自主進行、無需外部提示;
- 姿勢穩定,可與床面產生接觸壓力;
- 手腳貼地、軀幹貼地,與靈長類動物幼仔「攀附-壓靠-抓握」的反射極為相似。
這不是隨機現象,而是動物本能的遺傳結構在嬰兒身上的延續。
更重要的是,我們可以參考比較,出生六個月內的嬰兒普遍擁有「潛水反射」(Diving Reflex),當臉部接觸液體或特定壓力時,會自動關閉氣道並進入呼吸緩和狀態。這代表:
嬰兒的身體早具備原始的『動物本能』行為;可推論「趴著睡」是嬰兒天性的選擇。
這種與環境互動的自然機制,不需要語言,不需要指令,是最純粹的生命演化設計。
從嬰兒自然趴睡的生理姿態,我們就可以順勢推論:成年人也適合趴睡。
這裡的邏輯不是「可以模仿嬰兒」,而是,「從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本能反應、動物行為,能延續至成年人;也是每個人該回歸的起點」。
事實上,不只是適合,而是趴睡才是更符合人類演化邏輯的睡眠姿勢。我們長期以來被迫接受仰睡,以及一系列依此設計的入眠輔助工具;其實這些都扭曲了存在於我們人類身上的動物本能行為,也違反了演化論。
趴睡姿勢會自然產生胸腔壓力,進而誘發一連串本能性的生理反應:
- 壓力限制胸式呼吸 →
- 轉而啟動腹式呼吸 →
- 節奏化的腹式呼吸 →
- 副交感神經律動 →
胸部無法大幅擴張,呼吸無法再依賴胸腔帶動;
呼吸重心下移,改由橫膈膜主導,進入節奏較慢、氣流穩定的呼吸模式;
透過深層肌肉律動,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(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);
引導整體神經系統進入穩定、低警覺、非戰非逃的狀態,觸發放鬆、修復、入睡等程序。
這一連串反應完全不需要「技巧訓練」,也不需心理建設或呼吸法練習。因為這不是「操控」,而是「還原」——還原我們原本就擁有的自動機制。
這也對應到本理論的兩個核心模型:
一,訊號解碼模型
失眠不是身體故障,而是身體未收到「可以入睡」的訊號,導致整個睡眠系統無法啟動。這不是睡眠壞掉,而是開關沒被觸發。
訊號來自哪裡?來自姿勢。
姿勢是人體最大面積的感官輸入系統,一旦姿勢錯誤,身體無法正確解碼入睡的生理訊號,自然無法進入睡眠。
二,副交感神經誘發機制
趴睡姿勢會直接誘導腹式呼吸,而腹式呼吸具有「節奏化律動」的特性,這個節奏會如同按摩一樣,律動副交感神經網絡。
此網絡掌管的是:放鬆、修復、睡眠、消化等非緊急狀態的身體調節。
這不是心理作用,也不是意志操作,而是完整的自律神經機制被「姿勢」所觸發。
邏輯上來看,《睡眠本能理論》重新定義了失眠——甚至可以說『失眠是不成立的概念』。失眠不是病,而是姿勢出現問題,導致睡眠開關未啟。
也因此,筆者提出了「姿勢假說」:
失眠的根本成因,不在大腦、不在壓力、不在心理創傷,而在於身體未解碼出可入睡的姿勢訊號。
當我們長期仰睡、躺睡、斜睡,身體接收到的是「警戒中的平躺」訊號,這在演化史上是最容易被掠食者襲擊的狀態,當然就容易無法入睡。
相反地,一旦讓身體進入伏地趴睡姿態,胸膛感受壓力,呼吸自然轉向腹式呼吸進而律動副交感神經,放鬆身心,自然就能夠入睡。換言之,訊號重新對位、連結,睡眠開關啟動,睡眠就會自然發生。
✅ 核心總結:
睡眠是人類的動物本能。
不是病,不是障礙,也不是學習成果。
失眠,是身體因姿勢錯誤而無法解讀本能訊號。 只要調整姿勢,讓身體重新接收到正確訊號,啟動副交感神經的睡眠開關;睡眠會自然而然地發生。
不需練習,不需說服自己,不需依賴外部工具或藥物;只需要相信邏輯、相信科學,相信演化論,相信早已存在自己身體的動物本能。
這就是《睡眠本能理論》的核心,也是筆者提出這整套架構的唯一動機: 讓人們重新認識睡眠;睡眠是維持生命存續所必要的本能行為。想睡,就一定睡得著;這也是演化論告訴我們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