🛌 睡眠本能理論|具體操作步驟
《睡眠本能理論》之理論模型應用:理論操作步驟(供實證使用者參考,下列圖示為示範)
1⚫ 環境與床面:
床墊、寢具的選擇,一切以個人舒適度為主,姿勢可隨意調整,舒服即可。值得一提的是,從人體脊椎姿勢,以及人體工學角度觀察,建議可以完全不須使用枕頭(嬰兒也是),用輕便衣物取代即可,吸收口水並協助確認睡眠位置。
2⚪ 姿勢觸發條件:
身體趴臥,頭部自然偏向一側,雙臂彎曲置於身側或枕旁。胸腹部須確實貼地,形成哺乳類常見之「伏地姿勢」。
3🔴 呼吸感知:肚子的律動和副交感神經誘導核心
趴臥後靜止,會自然形成腹式呼吸,持續感受腹部上下鼓動,此為副交感系統啟動之標誌,短時間內即可入眠。(時間因人而異,約莫5至10分鐘)
附註:此部分容易造成大家的疏忽。雖然理論上身體會自然轉換成腹式呼吸,但是因為在長久習慣於仰睡姿勢後,以及短時間內改變睡姿的不適;在頻繁調整睡姿下,反而造成過多干預睡眠訊號的動作,阻礙了腹式呼吸律動,使睡眠者更難入睡。筆者只能在此提醒大家,睡眠是件極其輕鬆且自然的事,無須過度刻意調整或準備,因為你一下子就睡著了。
4🟠 思緒與焦慮管理:不干預原則
本理論不主張清空雜念。只要姿勢條件成立,思考與回憶皆不構成阻礙。睡眠是與生俱來的動物本能,只要想睡,就自然能夠入睡;刻意強調「睡眠前準備」才是一種干擾行為,邏輯上也說不通。
附註:說明至此,搭配圖片解說,讀者們應該可以察覺到一件事情;就是,「這樣的狀態很像我去按摩、紓壓的狀態。」其實這有點異曲同工之妙。因為當你去按摩或紓壓,搭配一定姿勢,你自然而然就會啟動睡眠開關;這也是很多人會誤會的地方,以為按摩師或紓壓技師技巧很好,能夠讓你入睡;其實一切都是腹式呼吸的功勞。
5🟡 錯誤感覺之辨識
初次嘗試者可能誤以為脖頸不適、身體歪斜,此多為姿勢記憶錯亂所致,並非生理傷害。睡眠時全身肌肉鬆弛,正常姿勢不會導致傷害。
6🟢 姿勢角度定義:
「側睡」指肩膀與地面成90度;「趴睡」則胸內側小於90度,且胸腹部明確貼地。此定義有助區分習慣性錯誤。
7🔵 支撐輔助物建議:
長抱枕、短抱枕、毛毯皆可視個人體型與睡姿調整使用。原則為「放鬆與穩定並存」,無強制格式。
8🟣 時間成本與習慣形成期:
根據實踐者經驗,本姿勢需經1個月到1年不等之適應期,習慣一旦建立後,入睡速度與穩定性均顯著上升。
附註:如果採取「俯臥姿勢」(趴睡)仍然有入睡困難,筆者認為,對此應該個案進行觀察跟判斷;在論證上,並非直接導引出基於演化論的《睡眠本能理論》有誤。在此說明。
9🟤 動態睡眠觀念:
睡眠過程為微動態過程。中途翻身、移動皆為動物本能調節機制,無需刻意維持靜止。
附註:筆者認為,其實睡眠是種微動態的過程。「有沒有辦法入睡」跟「睡得好不好」,我們應該要分開討論;但是無論如何,「俯臥姿勢」(趴睡)都是可以在睡眠的過程中,持續調整跟進行的;「起床後再難入睡」也可以透過「俯臥姿勢」(趴睡),順利再次入眠。只要你想睡,你就能夠睡。
10⚫ 外部因子排除:
雖然《睡眠本能理論》是基於演化論得證的動物本能,但仍有其極限;是以,請於睡前6小時內避免攝取咖啡因或其他中樞神經興奮劑(毒品),以免誤判「俯臥姿勢」(趴睡)之有效性。
附註:避免大家誤會,筆者可以簡單舉一例;「飢餓想進食」是動物本能,但是如果你今天吸食毒品,你可能就不會有飢餓感了,甚至連口都不會渴了。這是相同的道理。